5月22日上午,我校在校务楼第三会议室召开了陕西师范大学创新能力提升计划("2011计划")工作座谈会,会议由萧正洪副校长详细传达并解读了"2011计划"的相关文件精神,参加会议的有相关处室的负责人、专家及"211办"工作人员。"211办"主任李继凯教授主持了会议。
萧正洪副校长首先对"2011计划"的产生背景、实施意义、总体目标、核心与重点、组织形式、建设内容、协同创新中心的类型、实现的方式途径、实施的范围和周期等方面进行了解读,并结合校情及前期工作进行了情况分析和工作部署。萧校长指出高校科研创新进展不大的原因主要是由于高校、科研机构、政府部门相互分离,"2011计划"的实施就是要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校、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间的深度合作。要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的总体要求,明确重点任务,通过高效的协同创新,转变高校创新方式,切实提升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2011计划"并不是一个具体的项目,而是一个系统性的、总体性的、全局性的改革项目,其核心与重点是机制体制的改革,要从培育工作入手,与"学科特区"建设紧密结合,尽快建设若干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并为申报省级、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做好充分的准备;协同创新中心分为四类:以自然科学为主体的面向科学前沿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哲学社会科学为主体的面向文化传承创新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工程技术学科为主体的面向行业产业的协同创新中心,以及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面向区域发展的协同创新中心,要结合校情和学科力量进行筹划;还要积极贯彻既定的统筹部署、分层实施,分类发展、择优支持,广泛积聚、多元投入的实施原则,还要以"培育组建、评审认定、绩效评估"为具体的实施方式,先建设后评估,并及时成立具有协同创新特点的管理机构,起草相关管理文件。
在解读中,萧正洪副校长还深入分析了学校各学院学科及科研的优势、潜力与存在的问题,希望具有竞争实力的学院及学科能够高度重视协同创新工作,认真领会有关文件精神,群策群力,把握发展机遇,积极进行跨学科、跨学院的有机整合,广泛吸纳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创新力量,形成多元、开放、动态的组织运作模式。在对我校"2011计划"相关工作的具体部署时,他一再强调要尽快启动筹建协调创新中心及申报的前期工作,并在校内外广泛调研的基础上拟定可行的培育计划,同时做好氛围营造和相关宣传工作。
随后,李继凯主任对学校"2011计划"的相关工作进行了具体说明,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其他参会人员也分别根据自己的相关思考,围绕学校"2011计划"协同创新培育中心的凝练、协同创新机制、学校重点建设工作以及目前申报项目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热烈讨论,并提出具有建设性的意见。